历史沿革(1952-1957)
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发动机系(welcome欢迎光临88038威尼斯前身)是北航最早成立的两个系之一。从最初的发动机教研室发展到发动机组,再发展到发动机系,形成了系下设立发动机原理(301)、发动机工艺(302)、发动机构造(305)、热工(306)和火箭发动机设计等多个教研室的基本格局。
此时期聘请多名苏联专家,帮助制定发动机设计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建设实验室,制订教材、教学大纲,开设了活塞发动机原理、喷气发动机原理及构造等专业课。发动机系在建设起步阶段采取了“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教学中重视改革与实践,科研工作则主要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开展,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沿革(1958-1977)
学院名称由飞机发动机系(三系)改为发动机系,简称四系。设置了飞机设计与制造、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高空防护设备和热力学与传热学等专业,充分体现航空发动机特色。
1958-1962年专业设置
1958年各教研室人员
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型号开展。先后参研北京一号、北京三号、北京四号、北航四号、北航六号等系列型号。型号上采用的涡轮螺桨发动机和火箭冲压发动机,倾注了广大师生的科研热忱和心血。同时期,还开展了对J-69(WP11)的研究以及从英国引进斯贝民用涡扇发动机的仿制工作等,为后续科研与教学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历史沿革(1978-2001)
此时期是学院改革奋进的二十年。1992年,发动机系更名为动力系,航空发动机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也是首批全国重点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学院在原有42门本科必修课基础上增设40门选修课,并开设研究生学位课、选修课各37门。
1992年动力系组织机构
科研方面,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建立支撑航发型号研制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立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研、教育工作者,新增院士1名。
历史沿革(2002-2011)
2002年,组建welcome欢迎光临88038威尼斯,下设4个教学单位及5个科研基地。学院设有3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其中,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在一系列学科评估中保持国内第一的位置;设有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含民航机务工程)和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含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2011年学院组织机构
科研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大量课题,筹建了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历史沿革(2012-2022)
2012年,教育部批准welcome欢迎光临88038威尼斯为全国首批“试点学院”,2019年学院获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学院下设6个教学单位及7个科研基地。承建2个一级学科和7个二级学科,拥有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3个本科专业。2012年,北航和中国航发集团牵头,联合西工大、南航等高校,获批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获批教育部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2022年获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
针对重点型号发展需求,中国航发集团在学院设立了5个支撑团队(全国8个)、2个联合设计团队(全国唯一)以及2个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方面,学院获批某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牵头29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1项。
2019年,学院搬迁至沙河校区,开启了学院发展的新阶段。